在圭表中了解数学与天文的神秘关系;在古诗、对联、书法中感受河北历史文化的魅力;把课堂“搬”到室外,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科学种植……在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一系列实践活动课程,激发了学生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让学习“活”了起来。
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之一,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不仅扎实做好基础教育,更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新路径。
课程创新 打造课堂“实验室”
“我们通过河南登封观星台认识到了圭表,了解了数学与天文之间的神秘连接,接下来,就需要同学们自制简易圭表完成作业。”在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一堂名为《圭表中的数学》的八年级数学课上,数学老师靳翔宇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
“学生们可以由圭表实际模型抽象出数学几何图形的过程,也能感悟正午太阳光下,影子的长度与太阳高度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堂课中,靳翔宇以圭表划分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巧妙地将数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众多学科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追求更加多元有效、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的教师团队精心设计跨学科、生活化科学选题,在中学生已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新的科学课,涵盖基础学科并加以融合,将大目标拆解成小任务,融入学校课本课程与跨学科项目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各学科间科技教育内容的相互沟通。”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的教师牛维表示,“这不仅能让各学科教师能够齐头并进、相互联通进行科学教育,将科学教育融入学生课内课外、各个学科、各个场域的学习中,也能帮助学生自发留心生活、投入实践。”
目前,该校已经成功打造了多门学科融合课程,并多次荣获省市级优秀案例奖项,如《真菌》《大河之北 锦绣燕赵》《燕赵古韵 魅力河北》《自制简易空气净化器》《探索直棱柱、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等。这些课程不仅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实验室”,还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科技教育 打造创新“智慧园”
学校里,有一处充满生机与创意的天地——创客花园。这里不仅是学生探索科学、实践创新的地方,更是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生动写照。
走进创客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物社团精心打造的种植区域。在社团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主选择种植作物,例如郁金香、西红柿、薄荷等,并结合所学的多学科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与生物社团的绿意盎然不同,激光雕刻社团则充满了现代科技感。“这是根据设定的图案和路径,在椴木板上完成作画。”初二30班的文艺委员庄晴正用激光机雕刻自己设计的个性化作品。在这里,学生们自主命题,从设计到制作全程参与,创作出了一件件令人惊叹的作品。
3D造物社则是另一片创意天地。四名学生正围绕着电脑进行激烈的讨论后,他们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一座埃菲尔铁塔模型,并进行打磨与上色处理。“从建模到成品,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乐趣。我们在动手操作中也学会了创新和合作。”学生王浩天兴奋地说。
“近年来,我们依托‘创客花园’,成立了信息学社团、环保社团、计算机奥赛活动社团、机器人社团、学生校园电视台(社团)及生物社团等系列课外科技活动社团,并采取学生自酿葡萄酒、自制薄荷油膏、制作薄荷纯露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成长。”创客花园指导老师牛维说。
除此以外,学校还定期开展“观天下·成大器”“寻找最崇拜的科学家”“弘扬科学家精神,追随院士足迹”等主题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边界;以“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一批优秀的科普专家和相关科普机构开展科普实践活动项目,例如《动植物大战》《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的斗争》《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等;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实地体验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普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不是要学得更多,而是要学得更多样,将朝着“为创新而学”转向。
近年来,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基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科创教育目标,立足学校特色,深化科技特色项目的实践探索,围绕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科融合、学科实践、项目化学习、科技创新、共育机制等六个维度,拓宽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燃起了思维深度与创新的火花,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多元、融合的学校。
教育创新的主阵地在校园、在课堂,也在实践中。该校校长李红凝表示,“我相信,只有亲历‘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孩子们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他们心中埋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发芽开花。”(来源:河北经济网 通讯员 叶飞 位红霞)